写在前面:
最近很多人在股票和基金的盘子上与庄家博弈,市场的火热程度把危机四伏的股市伪装成了稳赚不赔的买卖,年轻人误把股市和基金当作提款机,其实却成了庄家镰刀下的嫩韭菜。如果想在本不擅长的东西里获得利益,高瓴资本坚守的价值投资是我们更应该学习的,不做短线的投机者,做价值的坚守者,赚到自己认知范围内的钱。
任何行业都是认知水平高的人赚一窍不通的人的钱,一切商业经济的本质就是信息的不对等;
如何快速看懂一家公司:
第一:清晰的宏观视野
人口结构变化趋势
技术等基础设施的变化趋势
宏观经济的周期波动
第二:判断行业发展规模
这个行业提供的是怎么样的产品,解决了什么问题,这个觉得了你的市场空间有多大?比如互联网+是改造、替代传统行业还是创造新行业。
判断行业是什么驱动的?供给驱动看产能,而需求驱动看天花板。
判断市场规模:销量乘以单价、渗透率等关键数据假设
第三:判断行业所处阶段
按照产品生命周期分类,《创新的扩散》书中的分类:创新者、早期使用者、早期大众、晚期大众、落伍者。
技术成熟度曲线。科技诞生的促动期、过高期望的峰值、泡沫化的谷底、稳步爬升的光明期、实质生产的高峰期。
以上两个维度的判断,其实不只是判断行业所处的阶段,也是为了判断这个公司切入点是否准确,STP如果错了,后续战略很难实现。
第四:行业竞争格局,其实就是波特五力。从产业链去全面分析目前格局。
它所处的产业链的每个环节是什么;
每个环节的拥挤程度如何,哪个环节更有议价能力;「拥挤意味着市场比较分散;市场集中度越高,议价能力越强。」
相对拥挤,或者说没有议价能力的产业链环节,提供的产品是否是同质化。
第五:认清公司的商业模式
本质是看公司是否是合适这个赛道的车,
商业模式应该怎么看?任何一个商业模式都是一个由客户价值、企业资源和能力、盈利方式构成的三维立体模式。
回到“提供的是怎么样的产品,解决了什么问题”?公司靠什么赚钱?
公司的商业模式简化为一个公式来,看公司怎么组织各方面的资源。
第六:找到护城河
《投资的护城河》提到5个来源:
无形资产:品牌和专利
成本优势:是否利用了规模效应、协同效应导致了规模经济和范围经济。或者其他的先天的成本优势。(如“天道”中农户小作坊作为生产单元)
转换成本:这个可以用产品的公司来解释:用户价值=(新体验-旧体验)-替换成本;其实转换成本其实就是你提供的用户价值至少要和进展对手持平,用户价值越大转换成本越高。
网络效应:无论是铁路网,公路网还是互联网,都提供了一个网络效应的基础设施,那么公司能否利用这些基础设施产生网络效应呢?
有效规模:这个就是市场容量的问题,长期看市场是能容许有限的对手,再多一个所有人就会亏损。
第七:洞察“人”和“制度”
创始人的认知、布局、格局。
组织也就是管理层在这个赛道上是不是有能力承接。
制度,就是生产关系的治理。